二、育成期(7 - 20 周龄)
(一)转群过渡
雏鸡6 周龄时,需从育雏舍转移到育成舍。转群前 3 - 5 天,应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 C、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物,以增强雏鸡的抵抗力,减少转群应激。转群过程中动作要轻缓,避免惊吓雏鸡。转群后,将雏鸡放置在育成舍温暖、安静的区域,让其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新环境。
(二)饲养管理
1. **限制饲养**
育成期采用限制饲养的方法,目的是控制种鸡的生长速度和体重,使其达到适宜的种用体况。一般从7 周龄开始限制饲养,每天的饲料投喂量比自由采食量减少 10% - 15%,根据种鸡的品种和体重标准定期调整饲料量。限制饲养可采用每日限饲或隔日限饲的方式,每日限饲即每天固定时间投喂一定量的饲料;隔日限饲则是每隔一天投喂一次,但每次投喂量要保证满足种鸡的基本营养需求。
2. **体重监测**
每周定期抽测种鸡的体重,随机抽取鸡群中5% - 10%的个体进行称重,并与该品种的标准体重曲线进行对比分析。如果体重偏离标准体重过多(超过或低于标准体重的 10%以上),则需要调整饲料投喂量。同时,结合种鸡的体况评分(如体型、羽毛覆盖度、肌肉发育等),综合评估种鸡的生长状况,确保种鸡在育成期末达到理想的种用体重和体况。
3. **光照程序**
育成期的光照程序对种鸡的性成熟和繁殖性能有重要影响。一般采用渐减光照法,从7 周龄开始,每周减少光照时间 1 - 2 小时,至 20 周龄时光照时间控制在 8 - 10 小时/天。光照强度也逐渐减弱至每平方米 1 - 2 瓦。通过合理的光照程序,控制种鸡的性成熟进程,使其在适当的周龄达到性成熟并开产。
4. **饲料营养**
育成期饲料的营养水平应根据种鸡的生长阶段进行调整。前期饲料粗蛋白含量可适当降低至15% - 16%,后期逐渐提高至 17% - 18%,同时保证钙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充足供应。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贝壳粉、石粉等矿物质添加剂,以满足种鸡骨骼发育和产蛋的需要。
(三)日常管理
1. **卫生防疫**
坚持定期对育成舍进行清扫、消毒,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带鸡消毒,可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、戊二醛等交替使用,防止细菌、病毒滋生传播。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疫苗接种工作,常见的疫苗有新城疫疫苗、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、禽流感疫苗等。在疫苗接种前后,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应激药物和免疫增强剂,以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。
2. **环境控制**
保持育成舍内温度在18 - 22℃,相对湿度在 55% - 65%,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有利于种鸡的生长和健康。加强通风换气,保持舍内空气新鲜,氨气浓度控制在 15 ppm 以下,硫化氢浓度控制在 10 ppm 以下。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设施,确保供暖、通风、照明等设备正常运行。